主题
- #人脈拓展
- #激勵
- #自我提升
- #職涯發展
- #演講心得
撰写: 2025-03-26
撰写: 2025-03-26 08:45
「啊,我也總有一天要站在那裡。」不論參加任何演講或研討會,我心中總是這樣期許著。我喜歡在眾人面前發言,也相當喜歡與他人分享我的想法。因此,每次參加這類活動時,我都會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並從中獲得動力。
我覺得站在這樣的場合,有時容易,有時卻很難。事實上,沒有人的人生沒有故事。聽眾們也都有各自的故事。因此,每個人都有資格走上講台,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反之,能夠站在講台上的人,一定經歷了許多艱辛與逆境,擁有非比尋常的故事,才會受到邀請來到這裡。他們一定經歷了人生的波折、職涯的煩惱,以及歲月賦予的豐富經驗。
去年,我有機會與透過留言互動過的李大煜常務(Lee Daewook)先生在線下見面。當時,我發佈了關於家庭的故事,而他感同身受地留下了長篇留言。大煜先生曾有過多次職涯轉換的機會,這些機會都源於他的家庭。由此可見,他非常疼愛家人。
他給了我非常重要的建議,強調要持續學習,培養元認知(Metacognition),並提升自身的稀缺性。他指出,由於現代社會充滿了持續的發展和競爭,這就是我們的生存策略。
曹時澔理事(Jo Siho)先生是我第一次認識的人,他是一位曾在許多大型企業工作的能人。然而,他也經歷過許多次因為技術發展而遭受重大打擊的經驗。但他分享了在這種情況下,他是如何思考,並從谷底再次爬到頂峰的故事。
尤其,「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藍圖,並朝著目標前進」這句話令我感觸良深。我感到有必要持續思考自己目前的成長方向、方法和動力是否正確。
最後,在「認真生活迷你演講音樂會」中,哈雷戴維森的賢圭先生(Hyun Kyu)和Techit슈 IT電子報的宰勳先生(Jae Hoon)分享了他們對職涯的想法。
透過宰勳先生,我了解到,為了長遠發展,應該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;而讓我成長的動力正是動機,並且需要來自各方面的動機。
賢圭先生曾擔任代理商代表,後來又基於自身喜好,選擇加入其他公司擔任員工,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。尤其,為了克服倦怠感,他會回憶起自己第一天上班的心情,並且習慣將每天上班的通勤過程拍攝成影片,這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今天這些演講者的共同想法,歸根結底就是「去做吧」和「為什麼」。如果一直猶豫不決,什麼事都不會發生。我們往往過於猶豫,應該克服恐懼,不要害怕去做。
此外,還需要有繼續努力的動力。這並不是說,如果沒有動力就應該辭職。你可以在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動力,當然,如果能在開始之前就找到動力,那就更好了。
往返首爾並不容易,每次來回都需要果斷的決策。但每次都能獲得良好的能量,這很好。感謝Myon的柳泰燮代表(Ryu Taeseop)總是免費提供寶貴的場地,也感謝能與LinkedIn網絡的具珉廷(Gu Minjeong)女士見面。
#Myon #MonthlyTalking
评论0